枣强县创新公益诉讼模式,清理河道垃圾800吨,构建“河长+检察长”长效治理机制
近日,枣强县在公益诉讼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,成功清理河道垃圾800吨,并建立了“河长+检察长”的长效治理机制,为保护河道生态环境、维护群众利益树立了典范。
枣强县地处河北省南部,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。近年来,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,河道环境问题日益凸显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枣强县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,对河道垃圾问题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整治。
在公益诉讼过程中,枣强县人民检察院发现,河道垃圾问题不仅影响河道生态环境,还严重威胁周边群众的生活质量。针对这一问题,该院迅速行动,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河道垃圾清理工作。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,共清理河道垃圾800吨,有效改善了河道环境。
此次河道垃圾清理工作,枣强县人民检察院创新性地采取了“河长+检察长”的长效治理机制。该机制将河道治理工作纳入法治轨道,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。具体来说,该机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:
一是明确责任分工。河长负责河道日常管理,检察长负责监督河长履行职责,确保河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。
二是加强协作配合。检察机关与河长办、环保局、水利局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定期研究解决河道治理中的重大问题。
三是强化法律监督。检察机关对河道治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,对损害河道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
“河长+检察长”长效治理机制的建立,为枣强县河道治理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。该机制的实施,不仅提高了河道治理的效率,还促进了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,为保护河道生态环境、维护群众利益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此次河道垃圾清理工作的成功,是枣强县公益诉讼工作的一次重要实践。今后,枣强县将继续深化公益诉讼工作,充分发挥检察职能,为保护生态环境、维护群众利益作出更大贡献。
总之,枣强县在公益诉讼工作中,通过创新治理模式,清理河道垃圾800吨,建立了“河长+检察长”的长效治理机制,为全国河道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。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,河道环境将得到持续改善,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。